悠南的母亲曾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出身,也是一位作家,悠南自己的写作之路也从13岁由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她的个人书籍开始。她的部剧本杀作品《乐坊旧事》就改编自她中学时期写的一部30万字小说,第二部作品《的山楂林》也改编自大四那年写的一部60万字小说。但是在悠南眼中,剧本杀创作和小说创作之间又差之千里,剧本杀复盘解析“剧本杀是制造游戏”。在悠南家附近,有一家她很熟悉的店铺,这家店向她抛出邀约,成为了她现在的剧本发行工作室。“学不为人,博而不俗”是这家店铺和工作室的名字由来,在悠南眼中能加入这样一家工作室,也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有相同价值观的朋友。从c端的玩家开始和b端的店家进行合作,两者一起转化为产业链中的a端发行;在这个进程中,悠南说她也没有想到会获得这样的成绩。同时,她也没有想过这个把自己“打本”钱赚回来的过程会带来这么多未知。在有许多疲惫期的同时,她笑道:“没想到自己在哪个领域花钱就能在哪个领域赚回来。”悠南本人是兴趣驱动型,她爱好多元,从二次元到汉服,再到写作等等。她也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读闲书上。《的山楂林》是一部民国题材的作品,写作之前,她并没有特地调查什么,因为平时的日积月累,不管是珍珠港事件后燕京大学学生北上苏俄的历史,还是那个年代的学生运动、燕京合唱团等等小故事,她都可以信手拈来。但在她进行了许多次的测本以后,她才发现原来许多历史节点和事件是不为人所知的,更何况玩家是来玩游戏的,让他们先学习历史再玩,能不能接受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她也根据了十多组以上的玩家反馈对游戏流程和故事架构都做出了调整。“如果没有我工作室的伙伴和监制,《山楂林》应该会比现在小众得多。”
这种在游戏过程中陷入角色设定的体验,曹石也有过,实际上,他一直热衷于玩各类硬核推理本,创作多数是欢乐搞笑的本子,“我记得去年玩线下,玩过一个角色至今让我难忘,我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孤儿,在生活中我没有这种体验,但通过剧本设定以及整个游戏氛围的烘托,到和那个人物产生极大的共情。剧本杀复盘答案”这个“孤儿”剧本的设定带有强烈的心理沉浸色彩,“孤儿”在剧本中的任务是找到自己的父母,“因为孤儿对自己父母的感受总是又想亲近、又带着点恨意,所以我会仔细听他们每个人说的话,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分析谁可能是我的‘父母’,用这种态度去观察每一个人,也用这种复杂的情绪与每个人交流。后来,我认定某个人是一定我的‘母亲’,跟她表明之后,她却用证据说明自己并不是,另一个人认出了她是自己的‘妈妈’,后来我才发现,全本里只有我一个人,是彻底的‘孤儿’,这种瞬间的孤独感,是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无法全然带来的体验。”这种在剧本杀游戏中对于情感的宣泄与体验,颇为生动地诠释了现代人某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以及对旧日情愫的追怀,它游弋着,在游戏的间隙里偶然闪光,本雅明曾经提到童年图书馆里的旧书册,它被越过同学的头顶交递到他的手中,在阅读的时候,他却没有看清上面的字句。多年之后,本雅明写下这样的话:“或许我还忠心于那些更破旧、已无法再找见的书籍?也就是那些我仅在梦中见过一次的美妙无比的书籍?这几本书叫什么名字?我除了它们已失踪许久和再也无法找见之外,便一无所知……就在得以拿到那本的之前我醒了,还没来得及触摸一下那几本旧旧的少年读物,哪怕是在梦中。”
这些因为剧本杀相识的陌生人,他们常常只记得彼此在剧本中的名字。有时,情侣会玩到亲情线;有时,不相识的两人也可能玩到爱情线;有时,原本是妹妹的人可能出演了姐姐……这些被重新编排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剧本杀世界里独具特色的宝贵体验。两年时间里,李咯噔差不多玩了150个剧本,基本什么类型都有涉及,并收获了一堆相互称呼“我哥”“我妹”“我爸”“我老公”的朋友。桌游迷刘济舟在2018年创办了集石App,剧本杀复盘解析他认为年轻人渴望线下社交的需求一直存在。从初流行的三国杀,到后来的狼人杀,再到现在的剧本杀,桌游已经在国内历经了三轮发展。在他看来,曾经风靡一时的三国杀、狼人杀,都属于单品游戏,游戏规则基本固定,玩法单一,即便玩家再怎么演绎,也很容易走向同质化,这也导致如今狼人杀桌游圈,新手玩家很难进入。但剧本杀是个品类,内容不断在迭代,由于大量百花齐放的剧本被不断创作出来,其生命周期就能够变得很长。不过,他觉得,剧本杀要成为一项大众娱乐活动,还存在两个问题:入门门槛较高,玩家需要能够愿意花费4~5个小时安静地阅读剧本,集中注意力地跟大家一起玩;第二是从内容创作上来看,当玩家在尝试50~80个剧本以后,能够发现里面还是有套路可循,体验感就会递减。
浙江的南浔古镇、云南的彝人古镇、四川的平乐古镇也都曾开展过大型沉浸式剧本杀项目,“剧本杀+古镇”初具规模。未来再去景区,可以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印象刘三姐”这样的IP了,还会有”XX剧本杀“那样的标配。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楼被局限在一个个方块手机中,线下“剧本杀”似乎给了大家一个借口,去进行一场新鲜的情感体验,剧本杀复盘解析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它构筑了一个白日梦,在那个时间段里,有一种快乐叫“没空玩手机”。但年轻人会簇拥这个行业多长时间,答案是未知数。当入局者变得越来越多,蓝海自然变成了拥堵的红海。据数据显示,在今年的前五个月里,剧本杀相关企业注销数量达到了200家。其中,4月共注销近100家,环比增长102%。在22日,新华社还发布了题为《新华全媒+丨宣扬暴力、灵异 变味的“剧本杀”引担忧》的文章,称剧本杀宣扬暴力、灵异,以此为商业噱头吸引年轻人,引发担忧。并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在监管措施和管理规范等方面还存在漏洞和空白。如今的剧本杀是末路狂欢,还是正在再造风口,时间会给出答案。